欢迎访问本网站!

绿色与气候金融需要提升效率和强调气候效益,投资者不能简单把绿金工具当作“赎罪券”

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绿色金融圆桌会议,梁希教授发言上改编。

金融机构在过去五年,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2016年的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出的《绿色金融指导意见》,促成全国金融体系系统性地开展绿色金融工作。2020年的环境部等五部委发出的《气候投融资指导意见》,并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了支撑这项工作的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正式把调动气候资金的工作纳入到了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前进列车的仪表盘。

我想从学者的角度,重点讲讲目前存在的五方面问题和挑战。

上月格拉斯哥气候大会特别关注如何落实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每年的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我想媒体和政客总是感兴趣资金总量,事实上资金取得的效果和使用效率才是更重要的指标,却一直被忽略了。

首先,对气候资金来源和用途要细分,包括公共资金、慈善资金、商业资金三大来源,按照工具分,可以分为赠款、债务融资。对于贷款,可以分为商业贷款和低息政策性贷款。赠款,如果使用得当,实现的效果可能远远比商业贷款、甚至低息贷款大的多。所以分析和披露气候资金的类型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要问每一美元气候资金能够带来什么气候效益,减排了多少,提升了多少适应能力。仅仅关注资金总量意义不大。

第二点是需要更加关注额外性,也就是绿色金融、气候金融、碳金融带来的额外气候效益。我想说的是真实额外的气候效益,英语叫“Additionality”。在国际金融论坛主会场往南大约100公里,我举个例子,珠海对出海域,建成了金湾海上风电项目,媒体报道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5万吨。这是广东省最早一批海上风电项目,是业主粤电力很好很有意义的项目。问题在于这里面融资单位带来的多少减排量?粤电为这个项目筹集的资金,毫无疑问按照现有的标准统计,一定属于绿色的融资活动。但我们得自问,如果没有绿色贷款或绿色债券标签,仅仅使用常规融资,难道就实现不了45万吨二氧化碳减排吗?如果项目使用绿色信贷和债券等金融工具会带来多少额外减排量?

我的几位学生曾经对国际绿色债券进行同类对标比较,发现贴绿色和不贴标的同类债券在融资成本上没有太大差别。也就是说搞了绿色债券没有给企业投资绿色项目带来很大的实惠。但很多投资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买了绿债,就等于自己减排了。这相当于现代版的“赎罪券”。所以必须要有更负责任和准确的披露,避免误导投资者,投资者知道买绿债很好,但不能用来赎罪。这套做法,西方搞出来的,我还是希望在中国能够得到修正。对于绿色、气候、碳金融、碳抵消指标,我们需要有客观公正的额外性评估体系,并对外披露。

第三点是双重计算问题需要解决。从信息披露上,对于金湾海上风电项目,企业可以说实现45万吨减排,政府给与0.85电价的说实现45万吨减排,金融机构可以说促成了45万吨减排,工程公司也可以说实现45万吨减排。这下子,加起来在社会上就貌似180万吨减排了。实际上,是一种重复计算。好吧,按照这种逻辑,没准哪天我给减排项目当专家,也说是我实现了45万吨减排。

宣传倒是不具备太强约束力,但最近很多企业提出碳中和,其中一个手段就是买绿电。如果这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把绿电卖给一家制造企业,企业号称抵消了排放。同时项目又发行核证减排量,出售到碳市场,这就存在了双重计算。刚刚通过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提出要在国家间开展碳交易避免双重计算,实行相应的调节机制。我想对于企业层面未来也需要建立这种机制。比如卖了绿电,能够用于抵消排放,就不能向碳市场出售CCER了,只能二选一。

第四点是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对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刚刚提到的金湾海上风电项目是广东省最早一批海上风电项目,是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技术先进性。假如项目有额外性,在政策上、碳市场核证减排量上,能否进行识别。我想这是我们绿色金融目录需要提升的地方。

如刚刚Solheim秘书长提到,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宣布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利率为1.75%,这是很大力度的举措,非常振奋。但我们需要首先回答一个问题,所有人行单子上的碳减排项目都需要低息政策资金支持吗?理想情况下,能否再提升一下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比如没有太强额外性的融资活动给予3%的利率意思一下,具备创新性且具有额外性的项目给予0.5%,其他具有额外性的一般项目给予1.75%。这样下来,特别需要公共政策支持而且有技术创新的,接近零利率借款,更大力度支持让这些项目从不可行变为可行。同样的政策资源可以促进更显著的减排量。当然我不在第一线实施政策可以提出很多假设,复杂政策的可操作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五点是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如何满足其他社会责任的目标,比如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惜我们过去看到,没有绿色技术是完美的。我们如何在实施绿色技术融资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不会带来环境二次污染,不会带来贫困等社会问题。举个例子,林业碳汇项目里面,桉树的种植效率比较快,减碳经济效益较其他树种强,但有很多质疑这种速成树种的“抽水量”和“吸肥量”带来的生态影响。我的团队还没有结论这种碳汇能否被接纳,这些都是未来碳金融标准发展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需要提升绿色气候金融的效率,包括五方面工作:细分融资资金性质和用途、识别和披露额外性、避免双重计算、尝试鼓励创新、强化其他社会发展目标的协同,同时信息披露更准确,这样能够助力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的高质量发展,进入绿色金融2.0时代。我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一场研讨会上对碳金融发展提出了上述问题,建议使用数字化的技术,逐步建立一套高质量的体系,并提升碳信用Carbon Credit的国际标准。

谢谢大家!